父亲参与育儿 孩子更聪明
《爸爸去哪儿》 真人秀节目的热播,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昨天,“父亲角色的新解读——社会学视角下的《爸爸去哪儿》”专题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专家们认为,该节目走红的重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对“父亲的家庭角色”有了观念上的转变,觉得应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
父亲更多地参与育儿有何效应?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指出,西方的实证研究表明,父亲参与带大的孩子,其总体智力水平比母亲带大的孩子更高。为此,专家呼吁我国在法律法规和制度上有所变革,为父亲更多地参与家庭教育创造条件。
“好爸爸”取代传统“严父”
《爸爸去哪儿》 的版权和模式来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在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看来,湖南卫视对节目的改名非常精彩,凸显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父亲家庭角色缺失的现状:很多父亲忙于工作,把带孩子的任务交给太太或祖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十分有限,“我希望,这个节目和引发的社会讨论能掀起一股父亲角色重建、亲子共同成长的旋风。”
谈到父亲的角色定位,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秘书长张亮表示,这是一个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的概念。中国传统社会奉行“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父亲的主要角色是家庭经济来源的提供者,其次是子女的行为规范者,所谓“养不教,父之过”。虽然父亲会对子女“做规矩”,但他们极少参与孩子的日常照料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大量妇女外出就业,使男性或多或少地参与到照顾孩子的活动中。到了上世纪80年代,知识界的许多男性开始批判妇女解放运动,认为照顾孩子、做家务使男人失去了男子汉气概。
正当中国知识分子在为男人变“主妇”担忧时,西方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学者发现,父亲深度介入亲子教育,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据杨雄研究员介绍,西方研究发现,父亲参与带大的孩子,其总体智力水平高于母亲带大的孩子,在社会上取得的总体成就也更高。于是,传统社会的“严父”形象被否定了,“好爸爸”被描述为细心、亲热的人,他应该是孩子的玩伴、朋友和老师。
新生代父亲存“缺位”现象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田亮为女儿扎辫子,观众并没有笑田亮“娘娘腔”,反而对他的表现津津乐道。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人已开始接受“新好爸爸”的标准。
据徐安琪研究员介绍,五年前,她和张亮做过一个题为《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和效应》的课题,调研表明,上海的新生代父亲在关怀陪伴方面的确有更多的投入。比如,他们给孩子买生日礼物、接送孩子上学或上兴趣班、给予孩子拥抱与身体接触、主动与孩子沟通等行为更多了。尤其是高学历的父亲,他们在陪伴孩子方面有更多、更自觉的行为。然而,在婴幼儿期给孩子换尿布、洗澡以及儿童、青少年期的日常照料,包括参加家长会或学校组织的活动、辅导或检查作业等方面,父亲依然严重缺位。
徐安琪指出,这种缺位表明了人们在父亲角色的转变过程中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爸爸在哪儿》为例,为什么明星爸爸不会烧菜,不会给孩子梳头、穿衣,大家都很包容,认为理所应当?如果换作身为职业女性的妈妈,她们不会做这些事,人们恐怕就要责备了。”她认为,这种“男人忙事业、女人做家务”的观念是“刻板印象”,应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打破。
建议延长男性育儿假
专家们在论坛上指出,除了公众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也应行动起来,在立法和制度设置上打破男女角色分工的刻板印象,为父亲参与育儿提供保障。徐安琪说,上海的男性带薪育儿假天数在全国各省市中是最少的,只有3天,建议延长。此外,可借鉴西方国家设立“父母假”,如每年6天,夫妻各享3天。有了这种带薪假期,男性员工能以照顾子女、参加亲子活动等理由请假,履行做父亲的职责。专家还呼吁国内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给父亲参与家庭事务提供更自由的空间。
相关资讯
- 1-2岁宝宝越玩越聪明的游戏 (9753)
- 大冷天不宜给宝宝穿过多衣服 (7706)
- 过早上幼儿园不利于小孩成长 (7705)
- 多说说话吧!能帮增长宝宝智力 (7620)
- 1-5岁幼儿积食的3种干预方法 (7485)
- 产后恢复体形 绝不能错过的5种水果 (5587)
- 老夫少妻生的孩子更聪明? (5550)
- 10岁男孩被母亲男友剁手烹煮 无罪名可定? (4651)
- 湿疹偏方 你用错了多少 (4323)
- 盘点小时候迷人 长大后雷人的童星 (4293)